在编织袋生产过程中,断经是影响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的常见问题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,需精准定位导致断经的核心原因,针对性优化生产环节。以下结合生产实际,从设备部件、原材料特性、环境条件三大维度,详细解析断经现象的成因及对应改进方向。
一、设备部件装配与磨损:断经的核心机械诱因
设备部件的安装精度与磨损状态,直接决定经丝在织造过程中所受作用力的稳定性,是引发断经的主要机械因素,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类:
1. 梭轮装配偏差:经丝受力不均的直接源头
梭轮作为引导梭子沿轨道运行的关键部件,其装配位置需严格保证 “四轮平稳接触上下滑道”。若固定梭轮的梭子底板轴孔存在对称度不足、角度偏差问题,会导致四个梭轮与滑道接触不平整 —— 部分梭轮过度贴合滑道,部分则存在间隙。这种装配偏差会使梭轮对经丝的碾压力 “局部过载”,经丝在高压区域易发生纤维断裂,尤其在梭子高速运行时,断经频率会显著升高。
此外,推梭位置的高低波动、梭轮自身运转不灵活(如轴承卡顿),会进一步加剧经丝所受碾压力的不规则性:推梭位置过高时,经丝被向上挤压与轨道上沿摩擦加剧;位置过低则会导致经丝与下轨道硬性碰撞,两种情况均会造成经丝局部受力超出断裂阈值,引发突发性断经。
2. 轨道与护拦设计不当或磨损:经丝摩擦与碰撞风险加剧
上下轨道磨损:长期使用后,梭轮与轨道的反复摩擦会使轨道表面出现凸凹不平的磨损痕迹。当梭轮经过凸起区域时,经丝会被瞬间挤压,同时凸起处的尖锐边缘会对经丝产生 “切割式摩擦”,导致经丝表面纤维受损、强度下降,*终引发断丝;而凹陷区域则可能导致梭轮运行卡顿,经丝在卡顿瞬间承受过大张力,同样增加断经概率。
梭子外护拦设计缺陷:护拦的核心作用是避免经丝与纬丝管碰撞、缠绕,并减少经丝滑动时的摩擦阻力。若护拦形状不符合梭子运行轨迹(如转角过于尖锐)、宽度过窄,会导致两个关键问题:一是经丝在通过护拦时易被尖锐边缘刮擦,造成表面起毛、劈丝;二是护拦无法有效隔离经丝与纬丝管,两者碰撞会使经丝产生局部张力突变,尤其在引纬过程中,经丝易因碰撞后的张力波动而断裂。
二、原材料特性:经丝自身强度与韧性不足
经丝(扁丝)的物理性能直接决定其抗断裂能力,若扁丝本身存在质量缺陷,即使设备状态良好,也易在织造过程中发生断经,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:
扁丝起毛与劈丝:断裂风险的先天隐患
部分扁丝在生产过程中(如挤出、拉伸环节)可能因原料混合不均、拉伸温度不当等问题,出现表面起毛、纤维松散的缺陷。这类扁丝在织造时,需依次穿过穿线孔、棕丝孔等狭小通道,通道内壁与扁丝表面的摩擦会进一步加剧纤维分离,使扁丝从 “单丝束” 分裂为多股细纤维(即劈丝)。劈丝后的扁丝横截面积减小,抗拉强度大幅下降,后续再经过梭轮碾压、护拦摩擦时,细纤维易被直接拉断,导致断经现象频繁发生。
三、环境温度:影响扁丝韧性的关键外部因素
环境温度对扁丝的物理性能(尤其是韧性)影响显著,低温环境会直接导致扁丝脆性增加,成为断经的重要外部诱因。
当环境温度降至10℃以下时,扁丝中的高分子材料分子运动减缓,材料弹性下降、脆性增强,经丝在承受拉伸、摩擦等作用力时,难以通过弹性形变缓冲应力,易出现 “脆性断裂”;而当温度进一步降至5℃以下时,这种脆性会急剧加剧 —— 即使是轻微的梭轮碾压或轨道摩擦,也可能导致经丝瞬间断裂,且断口通常呈现平整、无纤维拉丝的 “脆性断口” 特征,与常温下的 “韧性断口” 有明显区别。
四、断经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方向总结
结合上述成因分析,解决编织袋断经问题需从 “机械精度优化、原材料管控、环境调节” 三方面入手:
设备校准与维护:定期检查梭轮装配位置,确保底板轴孔对称度、梭轮与滑道接触平整度;及时更换磨损的上下轨道,修复或更换形状、宽度不合格的梭子外护拦;调整推梭位置与圆盘固定高度,保证推梭杆运行稳定。
原材料质量把控:筛选表面光滑、无起毛劈丝的扁丝,从源头降低断经风险;若扁丝自身存在质量问题,需反馈上游生产环节,优化挤出、拉伸工艺。
生产环境温度调节:在低温季节,通过车间供暖、局部加热等方式,将生产环境温度控制在 10℃以上,避免扁丝因低温变脆导致断经。


当前位置:

